市长 康铁英
一、2003年工作简要回顾
2003年,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起始年,是实施五大战略的第一年,是推进富民强市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之年,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。一年来,在上级党委、政府和bst365官网_3654687_bt365投注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,认真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解放思想,迎难奋进,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市呈现出经济繁荣、各业兴旺、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。
1、结构调整有序推进,国民经济快速增长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,着力提升二、三产业比重,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明显提高。预计到年末,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1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5%,其中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1亿元、24亿元和36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%、20%和20%;全口径财政收入43578万元,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1.1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,比上年增长11.6%;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,比上年增长12.3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,比上年增长23%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。战胜历史罕见的春旱,粮食总产达到20.5亿公斤,预计种植业总收入26.8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1%;全市猪、牛禽分别发展到285万头、95万头、3300万只,其中奶牛发展到1万头,预计畜牧业总产值28亿元,比上年增长10%;多种经营发展迅速,预计总收入23亿元,比上年增长15%;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,全年劳务输出25.6万人,实现收入7.2亿元。工业运行质量提高。预计全市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3.5亿元,比上年增长8.1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可达7.85亿元,实现增加值2.9亿元,实现销售收入7.6亿元,实现税金650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21%、14%、22%和2%,实现扭亏增盈100万元。第三产业不断发展。商贸流通态势良好,各类市场发展迅速,连锁经营范围扩大,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5.5亿元,比上年增长33.5%;集市贸易成交额6.4亿元,比上年增长10%;各项存款余额39.34亿元,贷款余额80.88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9%和9.6%。
2、体制创新力度加大,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,大力推进企业改革。到目前为止,有29户市属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,今年又重点推进了23户企业的改革工作,其中9户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出售,退出国有资本1325万元,退出集体资本1866万元,解除职工身份1078人;3户企业得到激活;11户企业正在改制之中。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,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,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亮点,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2亿元,同比增长14.3%,实缴税金5500万元,同比增长9.7%。以园区建设为重点,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。预计全市引进内资6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6%;引进外资1760万美元,比上年增长8%。长春五棵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;“一带五园”建设稳步推进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一些项目相继落户园区;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已建和在建项目达到23个,马铃薯淀粉项目11月份正式投产,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,利税1200万元,将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项目。以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,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。全市各乡镇街站办所由478个减少到202个,精简分流人员294人;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;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稳步实施。市区56个居委会整合为12个社区。
3、城乡建设步伐加快,基础设施日益完善。城乡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。投资3.4亿元,实施交通重点项目6项,完成了黑大公路榆树段79公里、榆陶一级公路40公里的路基土方、桥涵工程;完成了科铁线榆树段扩建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;完成了村村通工程234.8公里,全市通水泥路(油路、砖路)的村达到162个,五棵树、大坡、延和三个乡(镇)全部实现了村村通;经过不懈努力,陶榆铁路由哈尔滨铁路局划归沈阳铁路局管辖,制约经济发展的铁路“瓶颈”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。围绕强城带市战略,运用经营城市手段,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。投资2.1亿元,实施重点项目19项。建成了占地面积41218平方米,集休闲、娱乐、购物为一体的华昌文化广场,恢复重建了魁星楼,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;修建了45845平方米的全封闭、多功能、高标准的中心街商贸城,彻底改变了西市场面貌;建设了13502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大厦,为提高节目质量、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;新建了5665平方米的二中教学楼和5557平方米的四小教学楼,改建扩建了榆树一中、二实验中学、弓棚一中、三小和实验中学,优化了育人环境;建成了18700平方米的标准较高、功能齐全的市医院综合楼,改建了市疾病防控中心,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就医防病条件;完成了中心街南段、向阳路东段、华昌路东段道路拓宽改造工程,改造路面4.1万平方米,铺装人行步道2万平方米,安装路灯90多盏,改善了城区交通状况;完成了开发桥吐口清淤、榆树物流中心和环城绿化工程。加快了小城镇建设,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,推行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,规范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办法,培育了土地市场。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,强化了城市管理,加强了环境保护,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。
4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,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。建立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,完善了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,抗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;深入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,进行了“楼道革命”,促进了文明卫生城建设。加大了药品监督管理力度,整顿规范了药品市场秩序。推进科技创新,实施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3项,保护知识产权,获专利8项。深化了办学体制、办学模式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,加强了基础教育,推进了素质教育,改造危倒校舍60栋1.9万平方米。启动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建设工程,完成了城乡有线电视网络整合。加快发展通讯事业,完成了27个农村支局机械扩容和五棵树小灵通调测安装工程,新建电话村35个.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,鼓励发展文化产业,大力整顿文化市场。修建了退休干部活动中心,改善了退休干部活动场所。加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,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5%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.9‰以内,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(市)。
5、就业保障稳步实施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,建成了350平方米的劳动力交流市场,开发用工岗位7339个,新增就业人数3297人,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53人,安置“4050”人员709人。进一步扩大养老、失业、医疗保险和低保的覆盖面,参加养老保险34722人,参加失业保险44825人,参加低保14405人,参加医疗保险单位563户,参保职工和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员54468人。改造了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供水、供热管网,铺设供水管线4568延长米,改造供热管网1960延长米,分户供热改造楼房50栋6万平方米。扶贫解困、赈灾救济、优抚安置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6、政府职能转变加快,投资创业环境日趋优化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开展了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,实施了承诺制度,推进了反腐倡廉,改革了审批制度,简化了审批程序,降低了收费标准,使经济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,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。着力强化了税收征管。加强了增收节支工作,确保了各项重点支出和职工工资按时发放。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,不断强化安全生产。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,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。深入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严厉打击“法轮功”邪教组织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,认真解决群众信访问题,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。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,重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,全年共承办人大组织的视察检查17次,承办政协组织的视察检查13次,办理人大代表建议、批评和意见28件,政协委员提案73件。
统计、审计、物价、司法、粮食、水利、商业、供销、物资、外贸、档案、信息、供电、金融、保险、工商、技术监督、石油、烟草、烟叶、邮政、网通、地震、气象、盐业、武装、民兵预备役、民族、宗教、侨务、外事、旅游、妇女儿童、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。
总之,2003年,我市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,这是市委总揽全局、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监督、全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、拼搏奋斗的结果。特别是市政府实施每项重大决策的时候,市人大代表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给予了积极支持。在此,我代表市政府,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,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、问全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代表和同志们,表示衷心的感谢!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还必须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。主要是:结构调整步伐较慢,对外开放水平不高,缺少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、大企业、大集团;财政收支矛盾突出,企业改制难度较大,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;民营经济总量不大,发展环境仍需改善;就业压力加大,农民增收缓慢;政府职能仍需进一步转变,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变。对这些矛盾、困难和问题,我们将在改革与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。
二、 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
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,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在激烈的竞争中,在发达地区加快大展和周边县市奋力赶超的双重压力下,我们必须树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、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,以高昂的斗志、积极的态度、务实的作风和拼搏的精神,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,把榆树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前进。200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:以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以加快发展为主题,以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,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,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,实施五大战略,坚持改革创新,推进调整结构,加快开放步伐,优化经济环境,推动全民创业,建设新型农产品加工基地,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。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,比上年增长14%;其中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3.5亿元、29亿元、42.5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6.1%、20.8%和18.1%;全口径财政收入4.5亿元,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.5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,比上年增长10.4%;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,比上年增长11.4%。
1、坚持改革创新,推动产业升级,加快建设新型农产品加工基地。
深入实施“工业立市”战略,加快企业改革和大项目建设,构建新型农产品加工业体系,延长产业链条,形成支柱产业。2004年,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0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4%。其中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9.1亿元,实现销售收入8.8亿元,实现增加值3.2亿元,实现税金700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6%、15.8%、11%和7.7%,实现利润1000万元。
加快项目建设,增强发展后劲。2004年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已建项目要扩建60个,新引进项目60个,开发储备项目100个。做大做强已建项目。重点建设5万吨变性淀粉、20万吨饲料、10万吨白酒、2万吨食用酒精、1.5万吨糖化酶、3000吨学生豆奶糕、6亿包方便面、5万吨马铃薯淀粉、20万吨精洁米项目,使之尽快达产达效,形成规模。全力抓好在建项目。重点建设大曲集团年扩产5000吨白酒、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、5万吨糙米加工、奶牛养殖及牛奶加工、年处理1.5万吨黑大豆和复合肥项目,使之尽快建成,按期投产。积极运作拟建项目。围绕农产品加工业,重点规划设计好年处理20万吨大豆综合深加工、30万吨秸秆饲料、60万吨水泥、7.5万吨果蔬产品深加工等大项目。
努力引进增量,积极做大总量。组织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、大集团合资合作,培育以资产为纽带、以产品为龙头、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。培育白酒、淀粉、肉乳、稻米、大豆等重点品牌,增强品牌的凝聚力、影响力,以品牌为龙头全面开拓市场。
深化企业改革,增添内在动力。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,按照长春市的总体部署,利用两年时间,全力打赢以国有资本和职工身份“双退出”为主要标志的企业改革攻坚战,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。在改革思路上,坚持改一个彻底一个的原则,通过产权制度改革、劳动关系理顺,把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造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,是企业甩掉包袱,轻装前进。在改革目标上,到2005年底,全部完成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任务,其中,2004年基本完成87户国有企业和23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;2005年完成54户供销企业、50户粮食企业改革任务。在改革方式上,通过产权出售、资产重组和依法破产三种模式,实现国有和集体资本彻底退出和职工身份根本转变。在改革成本筹措上,通过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扶持政策、出让存量国有资产、盘活土地资产、争取破产核呆指标和打折还债等各种有效办法,多渠道筹措资金,确保改革成本支付。对以改制的企业,规范完善管理机制,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
2、围绕农民增收,发展现代农业,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。
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。继续压缩普通玉米面积,增加优质大豆面积,稳定绿色水稻面积,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恢复“大豆之乡”的美誉。重点建设饲料玉米、高油大豆、绿色水稻、无公害蔬菜、白云豆、脱毒马铃薯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。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,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,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,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,按照专业化、标准化、特色化和规模化的要求,发展优质、生态、安全的现代农业。启动百万亩全程农机化示范田工程,扩大农机化覆盖面;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农业生产条件。
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提高市场化组织程度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。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,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,活化农村流通领域,以长春、吉林、哈尔滨为主要市场拓展市场空间。
大力发展畜牧业,提升生产运行质量。提高集约化水品,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240个,奶牛发展到3万头。建立健全疫病监测、检验及预警机制,提高疫病防范快速反应能力,推进无规定疫病区建设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牧业总产值实现30亿元,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240元。
大力发展劳务经济,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,增强就地吸纳能力;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,有序推进土地流转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,从事二、三产业;加强服务网络建设,开展劳动技能培训,增强自主创业能力,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,增加农民现金收入。2004年,全市劳务输出平均每个乡镇力争达到9000人,劳务输出总数27万人,实现收入8亿元。
3、提高开放水平,拓展发展空间,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。
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突出引资主体。从政府推动为主尽快转变到以企业为主、政府和社会全面参与上来,激发企业和开发区等引资主体积极性,形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。把握引资重点。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,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和重点大项目,全力开展招商引资,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。扩大引资领域。从以工商业为主扩大到包括公用、社会事业等法律未明令禁止的所有领域,努力营造各行业、各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。创新引资方式。从一般利用外资为主扩展到合作研发、购并重组等国际通行做法上来,充分利用叩门招商、展会招商、中介招商、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,提高招商引资效果。搞好项目包装。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、市场前景好、投资回报率高的大项目、好项目,按照国际惯例包转,提高项目包装水平。全年计划引进内资7.5亿元,外资1950万美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1.9%和10.8%。
加大园区建设力度。全面启动长春五棵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建设。用好用足优惠政策,完善园区基础设施,增强自身发展能力,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使之成为榆树新的经济增长极。继续加快“一带五园”建设,集中摆放项目,搭建发展平台。
4、加强政策扶持,释放发展潜力,放手发展民营经济。
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,舆论上引导,政策上鼓励,法律上保护,服务上倾斜,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大发展。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,认真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,放宽市场准入条件,坚持“非禁即入”原则,消除体制性障碍,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,参与基础设施建设,投资公共事业领域;进一步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,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,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;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围绕我市特色资源、优势产业搞配套加工,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,尽快形成一批有相当影响力的民营企业。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型、科技型、外向型的民营企业,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、市场前景好、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。
2004年,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38915户,从业人员17.6万人,分别比上年增长5%和0.4%;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8.5亿元,比上年增长20%。
5、加快建设步伐,改善基础设施,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。
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城乡交通网络。完成黑大线榆树段、榆陶公路路面工程,9月末竣工通车;完成榆陶公路102线至长余高速公路段9公里一级公路改建工程;完成“村村通”工程369.9公里;完成省道科铁线榆树段路基、桥涵工程;改善榆山线8公里、福天线10公里;积极运作榆树至舒兰铁路接通工作。
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城市承载能力。改造榆树大街南北两个出口,与外环路相连;拓宽延长华昌路至承恩街;改造新公园;进一步改造供水管网,发展二次供水,逐步满足城区生活用水需求;力争通过市场运作,将中心街向北拓宽改造至健康路;积极创造条件,搞好城市中心区主巷路铺装,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,努力为群众办好事、办实事。
创新城市管理体制,提高经营城市水平。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,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详细规划,强化规划的权威性。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,加大综合执法力度,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,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;实施城市绿化、美化、亮化工程,努力使城市形象更新更美;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,规范土地市场,推行土地收购储备、招标拍卖、挂牌出让制度;运用经营城市手段,通过市场化运作,做好城市公用设施冠名权、广告经营权的招标拍卖工作,盘活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。
6、坚持统筹兼顾,繁荣社会事业,促进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
坚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继续实施国家“863”计划——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等科技项目。深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,依托职教中心组建综合高中,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,发展网络教育,改造危倒校舍1.5万平方米。建立健全人才竞争、激励、评价机制,完善招才、留才、用才服务体系,努力营造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。繁荣地方文艺,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,发展文化产业,重建种榆书院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建设文庙。发挥广电大厦的功能作用,启动农村有线电视光缆传输工程,逐步使广大农民收看到至少30套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。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,加强公共卫生建设,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,提高医疗护理质量,密切注意非典疫情动态,加强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,保障人民身体健康。强化流动人口管理,稳定低生育水平,提高人口出生素质,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,争创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(市)。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,认真做好妇女、儿童发展规划初期监测评估工作。加快信息网络建设,推进信息化进程。完成市话扩容工程,新建电话村50个。
坚持城乡协调发展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,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,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。着重抓好五棵树、弓棚、大坡、新立、泗河5个区位优势明显、辐射能力较强的重点小城镇,利用市场机制,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城镇的基础设施;依托产业优势,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,促进要素聚集,推动“三农”裂变。
坚持人与自热的和谐。加快生态城市建设,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。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,绿化榆陶公路沿线,退耕还林301公顷,重造补植480公顷;继续抓好“三北”四期防护林建设,植树造林665公顷。开发建设五棵树、霸家屯、青鼎山、雷劈山等景区景点。加强污水、垃圾、烟尘和噪声污染治理,做好建设垃圾处理厂、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坚持以人为本,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。继续抓好再就业工程。落实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,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,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。进一步完善养老、失业、医疗、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。全年力争新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,新参保职工2000人。关心城市低收入人群,重点解决好特殊群体和特困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。积极推进街道、社区建设,发展各种便民服务。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,发展慈善事业。
7、转变政府职能,加强政风建设,全面提高为民执政水平。
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加快转变政府职能。建设勤政、廉洁、务实、高效政府,构筑新型的政府与企业、市场、社会的关系,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,积极培植税源,强化税收征管,狠抓增收节支,确保职工工资按时发放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认真推行政务公开,落实承诺制度,简化办事程序,缩短审批时限,提高政务运作透明度。
加大综合整治力度,优化经济发展环境。全面落实长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58条决定,认真执行我市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规定,建立行风测评末位警示机制,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民主评议活动。打破部门利益,执行收费最低线,坚持收费“一口价”,切实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,积极为企业和业户发展壮大搞好跟踪服务。加大对外埠投资企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力度,真正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。严厉打击涉软案件,努力营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、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、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、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。
加强民主法制建设,提高依法行政水平。坚持依法治市,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,认真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坚持不懈地开展同“法轮功”邪教组织的斗争,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,大力扫除黄、赌、毒等社会丑恶现象。抓好消防工作,强化安全生产,消除安全隐患,保障人民安居乐业。高度重视信访工作,坚持分级负责、归口办理,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作用,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。充分尊重人民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,重视人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人民团体在政治协商、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的作用,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。逐步建立政府咨询决策程序,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,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、民主化、规范化。
加强行政效能建设,完善监督制约机制。切实加强政府班子建设和政府机关建设,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,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,深入基层,调查研究,减少会议,精简文件,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。加强廉政建设,强化自律意识,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,从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,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,努力从源头上、机制上、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。
各位代表,加快发展是时代的强音,富民强市是人民的企盼。新的一年,新的起点;新的征程,新的希望。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面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深入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,牢牢抓住发展机遇,紧紧依靠全市人民,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,万众一心,奋发图强,在榆树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!